按时间归档:2017年04月

  • 第一次负责从0到1的产品时要注意哪几点?

    到现在为止算上刚刚结束的项目也负责过3款从0到1的产品了,自己也从第一次的不知所措到现在的熟悉熟知,至现在也忘不了第一次负责产品时那种激动、紧张、懵圈、不知所措的感觉,所以我把认为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列了出来,希望帮助大家。

    需求方面

    需求的收集、分析、讨论等就不详细说明了,大家知乎百度一下就有很多。

    1.告诉自己要冷静,需求要跟领导确认

    第一次负责总是紧张、不安的,想快点做好,记住越急越要冷静,需求一定要跟老板讨论、确定后在开始接下来的工作,否则会有无限的改,无限的加班,开启无限循环模式。

    2.需求要有明确的分级并让开发人员明确知道

    需求优先级的划分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为什么这个很重要?

    举个例子:如果自己第一次独立负责一款产品时遇到开发Delay(延期),而老板要求必须在规定日期上线,这个时候想要保证项目正常上线那就一定要砍需求,如果你有了很好的准备那么你就能从容面对,不会痛苦的纠结要怎么办从而浪费宝贵的开发时间。

    为什么要让开发大大们知道?

    因为这是在开发一款新产品,分清优先级利于他们自己去把控项目开发的进度,会先做优先级高的功能,不会把精力放在优先级较低的功能中,而且如果要砍需求可以避免开发了半天的功能被砍掉的悲剧。

    输出原型和文档

    原型是产品经理的基本功之一,在输出原型有些需注意的地方。

    1.切记上来就画;

    第一次负责产品肯定是紧张的,这时切记上来就画原型,负责一款整体的APP和规划一个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考虑的层面和分支也不在同一个量级上,这时候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来保证输出的原型和文档的完整度。

    2.善用思维导图和流程图;

    不要怕麻烦或者说因时间不足就不画思维导图和流程图,这样肯定会导致很多因素没有考虑到,以前我在在做一个收藏的功能,画原型的时候就忘了考虑未登录的情况被开发大大们一顿喷说“这个问题不应该犯吧,要不原型文档你在检查看看?别到时候我老找你”那个时候我真的特别尴尬。

    3.要建立自查机制;

    原型、文档输出完后,一定要根据自己设立的自查机制去审查原型或文档,筛选看看自己有没有遗漏的地方,自查机制如何建立网上也很多资料大家可以看看,其实大家不一定非要把目光死死盯在需求、文档、市场等这些上面,也有些更贴近我们的小窍门更应该早早学习。

    项目开发

    需求确立了、原型文档输出完了、各种会开完了,就要项目开发了。

    1.不断审查,调整心态

    项目开发时,自己应该不断的去梳理流程并且检查自己在规划的时候是否有遗漏的地方,切记千万不要觉得开发是程序员的事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要知道你是这个产品的直接负责人,出了问题背锅的是自己。

    2.每天主动询问开发进度

    要主动的询问开发进度,不要指望开发能主动告诉你进度,询问时语言要委婉,不要用质问的语气,充分考虑开发人员的感受

    3.切记不要说出过分的话

    覆水难收,不要脑子一热气一顶就说出很过分的话,我见过一些新人产品经理在讨论时常说“这不关我的事,怎么实现是你们(开发)的事”,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是什么心态,我只知道产品经理是解决问题的不是制造矛盾的,而且你得靠开发才能去实现你的想法。

    4.摆正心态

    现在产品经理很火,有很多新人产品觉得产品经理有多高大上有多牛X,从而面对开发、运营等有种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优越感,记住摆正心态,哪怕自己不开心不舒服也要摆出笑脸去调节各种矛盾 ,这就是产品经理,尽自己一切努力去解决事情。

    上线准备

    经过漫长而又煎熬的等待,终于马上就要上线了,这时需要注意准备上线需要的材料,IOS开发大大们会和产品或者运营会要的,记得要提前准备好。

    1.产品的标题或者副标题(IOS)

    红色的部分是标题,蓝色的是副标题,副标题一般是对标题的补充,可有可无,不过建议加上更有利于做ASO,写副标题时最好加入热度较高的关键词,在搜索时能获得更多呈现结果。

    (*ASO:是“苹果应用商店优化”的简称。ASO(App Store Optimization)就是提升你APP在各类APP苹果电子市场排行榜和搜索结果排名的过程。)

    2.关键词(IOS)

    关键词:在APP Store提交APP时会填入100字符的关键词,比如:上图中的APP的关键词包含“迷宫‘’,”用户搜索“迷宫”的展现列表中就会包含有图中的APP。在关键词的选择上可以通过ASO100等工具选一些热度较高并和APP属性相符的词。

    3.描述

    描述就是对APP的介绍,内容要简单清晰,突出亮点。…

    2017-04-25
    5506
  • 5款最好的安卓界面设计工具推荐

    苹果手机最近几年市场占有的份额急速的增加,但是安卓手机仍然是大多数品牌手机系统的首选。每款产品的安卓手机界面设计,也是这款产品设计的重中之重。其实,手机的界面设计,在线框图设计之时就已经决定了。那么,现在市场上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手机界面线框图设计工具呢?

    1. Balsamiq

    如果说要追求一种静态手绘文艺风格的产品线框图,Balsamiq绝对是一个优秀的选择。这款工具中所有的组件都是手绘风格,相信这种文艺气息会在设计师进行界面设计的时候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启发。作为安卓界面设计工具,Balsamiq可以算作是文艺青年的选项之一。

    2. Mockplus

    Mockplus主要的功能则是针对于简单快速的设计交互,然而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发现,Mockplus在线框图的部分也是支持手绘风格的,尽管这样的风格会在交互进行的时候让整个画风看上去很奇怪。Mokcplus的线框图设计还是已清晰的实线为主,它更希望在向开发人员表达设计师想法的同时,保持尽可能的简单和整洁。同时,在项目建立的第一步,用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手机的模板,这个功能在安卓界面设计工具可以说是实惠又好用。

    3. Adobe XD

    原型和线框图设计的市场日渐壮大,作为设计工具行业中的企业大佬Adobe已经坐不住了。Adobe XD就是他们开始动手的最好证明。你可以向这款工具中导入自己在ps或者其它工具上制作好的图片,也可以自己创作线框图。不过Adobe XD的线框图看上去相对更加简化,并没有想Mockplus中类似与“树”组件之类的复杂设计。不过既然是线框图,表达清楚就好了。

    4. Sketch

    说到安卓手机界面设计工具,Sketch是一款不得不提的产品。自从出现在Mac上以来,Sketch迅速的侵略了图像设计和线框图设计工具的市场。多插件支持的策略使得Sketch在保持自身风格的同时兼容并蓄,支持了很多其它工具产品的优秀功能。

    5. PS

    界面设计的重点之一是图像的设计,而在图像设计中,PS是你绝对绕不开的话题。因为很多时候,PS已经不在是简单的工具,而是公司录用你的时候要求你必须具备的技能。不管你对PS的感觉如何,它一定是设计工具中使用人数最多的一个,即使是除去使用破解版的人数。

    优秀的安卓界面设计工具远不止这五项,但是在我看来,这五款产品各具代表性,几乎可以覆盖目前所有工具的功能和作用,而且相对简单实用。那么,你在使用的是哪一个?你觉得哪一个才是你认为最好的安卓界面设计工具?…

    2017-04-21
    4701
  • 为什么你每次和开发沟通需求,都像打仗一样?

    沟通的场景

    PM:战斗在革命一线的同志,为了革命成功后能快速步入小康生活,你看这个基础设施能否再打造的完美一点?

    开发人员:说人话(情绪平静)

    PM:能不能加个需求?你看哈……(还没说完)

    开发人员:加不了(听见加需求,有明显的情绪波动)

    PM:怎么就加不了?这又不是什么复杂的功能,我逻辑都给你想好了(皱着眉头,非加不可的语气)

    开发人员:你项目上线周期定那么死,我现在还有好多接口没完成,哪有时间加啊?(抱怨,情绪不稳定)

    PM:那我也没见你们加班啊?再说这需求也不复杂啊,最多1天就能搞定!(鄙视的语气)

    开发人员:我在家加班不行吗?1天能搞定,你能你上啊!(爆发的边缘,声音分贝调高)

    PM:……(被噎着了,准备出绝招)

    PM:反正这是老板的要求,你要是不想加,那你直接去找老板吧(同样用很大分贝的声音搬出老板,来展现自己的气势。顺手把笔记本往桌子上一扔,不再说话,再聊下去就要撸起袖子开干了。)

    沟通的结果

    大家沟通了10分钟,闹的彼此很不愉快;最后的结果就是PM觉得很不爽,原因是:我好声好气和你聊需求,你给我脸色,我招谁惹谁了?我还不是为了公司的产品着想,心累。开发人员呢,也很不爽,就差点拿刀砍人了,心里在想:你丫就知道加需求,你加一个需求,老子要写5000行代码,时间还限制的那么死,还搬出老板压我,就不加,爱咋咋地。

    双方情绪都不稳定,一个没心思思考需求,一个没心思写代码,还可能一不小心搞个bug出来。

    其实呢,这个事情,PM和开发都没有错(当然也不是老板的错,捂脸),错就错在没有正确的沟通。

    上述只是简单阐述了沟通中的一个问题,PM在日常工作中,上对接领导,下对接开发、设计、运营、财务,左右还要对接客户,回到家还要考虑女朋友的感受,难免会遇到沟通的问题,那如何沟通才能在工作生活做到游刃有余呢?

    沟通学的三大要点

    1、要理解沟通的定义

    什么是沟通呢?很多PM思考这个问题的结论都是:为了某一目的,进行信息交流,以达到彼此都满意的状态。其实这个理解只对了一半,沟通的定义其实很简单,无非是6个字“听得懂,能接受”。

    就像沟通场景中有这么一段,PM刚说加个需求,话还没说完,开发人员的小情绪就如潮水般翻涌而来;这就导致沟通定义中前3个字“听得懂”都没有实现,如何继续沟通?再沟通下去,只会越来越糟。

    我们来还原一下场景,可能PM是想这么说:“能不能加个需求?这个需求是……这样子的,逻辑是……这样子的,开发时间就放在你们完成手头项目之后”。诶,发现没有,PM原本的意思并不是想现在就加需求;但表达的时候是先说出了“加需求”这个目的,我们把这个目的叫做第4点,需求描述、需求逻辑、开发时间为123点;那么PM表达的顺序就是4123。开发人员呢,一般思维逻辑都是直线型的,也就是1234,拿到一个点就考虑一个点,听到加需求,就开始1234的想,想着想着情绪就不稳定了,开始炸毛了;直接就否定了PM的话,后面的完全听不进去,然后就有了接下来带有情绪的沟通。

    这个场景沟通的问题:

    1. PM没有能站在开发人员的角度去把本次沟通的要点描述清楚;
    2. 开发人员没有听懂PM的沟通要点。

    总结:PM没能让开发人员“听得懂”,更别说“能接受”了,如果PM能稳住情绪,把沟通的要点说完,那就是另外一种场景。

    2、要学会把控情绪

    “情绪”分为3种:“语气、场合、肢体动作”。

    如上文,PM是知道开发人员没听懂的,但并没有用和善的语气去让对方听得懂,而是皱着眉进行反击;从而导致情绪进一步爆发,直至失控。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没把控好“情绪”的例子。一朋友和我聊天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以下是聊天记录,你们随意感受下。…

    2017-04-21
    4601
  • 苹果不让微信公众号做打赏,其他公司比腾讯还慌

    因为苹果规则问题,在iOS平台上,微信公众号文章不能再打赏了。

    郑岱尽管在微信工作,但也和其他人一样,直到4月19日下午才知道这个消息。震惊、不解、恼怒,在这些情绪之外,郑岱还有一丝丝的自豪。

    “苹果怕我们了。”他觉得。

    这是两家富可敌国的公司。苹果市值 7380 亿美元,腾讯市值也达到了 2790 亿美元,它们相加,财富足以超越绝大多数国家,排名第 16 位。

    如此体量的公司,一举一动都关乎无数人的命运,而今,它们闹起了小别扭,引发了大震荡。

    神仙打架,最遭殃的从来都是小鬼。

    壳壳负责着不少公众号的商务运营,其中不乏粉丝量百万以上的大号。这类公众号发展到后期,已经不靠打赏过活,主要收入来源于广告等商务合作,不过壳壳告诉 36 氪,即便如此,压力依然很大,“一些优质账号,单篇打赏能破万”。而文章阅读数量有大约一半来自 iOS 客户端,粗略推算,这些公众号打赏收入可能会减少一半。

    打赏是冲动行为,读完文章,心有所感,便会点击按钮,或多或少给一些钱。倘若以复杂的付款流程取代如今的打赏,那么冲动便会消减很多。

    腾讯觉得,打赏用户因为看了好内容,对作者的鼓励,不算购买服务。苹果显然理解不同,认为这就是一种服务,必须经由苹果交易。

    按照苹果的规则,在APP内购买服务,都必须分给苹果30%,无论是游戏充值,还是虚拟货币,有人把这笔钱形容为“过路费”,苹果上的应用都得自己出钱买路。

    先前在互联网评论人Keso的朋友圈下,马化腾说要做微信付费阅读,正加快进度,如今的争端,让这付费阅读前景变得不明确了。视微信付费阅读为大敌的其他平台,可以暂时松一口气。

    毕竟他们都在交“保护费”。

    在微信打赏被关闭三天前,得到似乎已经得到了风声。在得到上,原本一些课程可以使用微信支付等方式购买,但如今在 iOS 平台上,只保留了通过苹果渠道充值购买这一种方式。

    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快刀青衣告诉36氪,在得到上,iOS用户占比为49.5%,付费一百元以上的用户里,这一比例提高到了55%。在定价方面,快刀青衣说不会因为平台不同而区别对待,“不同的渠道提成,影响的仅仅是公司的内部结算规则罢了,不应该也不能影响用户”。

    他没有说要给苹果多少分成,但喜马拉雅告诉36氪,一年交给苹果的钱,是“亿元级别”。

    知乎现在依然在观望。知乎Live也是一款抢眼的知识付费产品,哪怕在iOS平台上,用户依然可以通过微信或者支付宝来购买,收入全归主讲人所有。但倘若严格执行苹果规定,这笔钱很可能需要主讲人一起负担,而且,未来知乎可能会参与分成,主讲人收入可能只有如今的一半。

    而更麻烦的事情是,赞赏走苹果规定的IAP,是一件太有损体验的事情。

    有业内人士告诉36氪,自从苹果推出IAP以来,体验几乎从来没提升过,不支持平台发起退款、结算不提供明细、掉单率高、结算周期不固定、绑定银行卡程序繁琐……比起微信和支付宝,这是个太不友好的工具。

    比起多花钱,腾讯更难忍受苹果想在微信内部,用Apple Pay取代微信支付。

    腾讯的金融业务从财付通开始,但直到微信才有了起色,腾讯投资滴滴,最重要的收获之一便是确立了微信支付的位置,如今在支付笔数等数据上,微信甚至正在逐渐超过支付宝,街头水果摊、早餐店都已经挂上了微信支付的二维码,简单方便。

    这是离钱最近的环节,而微信公众号又是微信最封闭的地方之一。苹果想让腾讯在这一问题上让步,便如同要说服别人钉一根钉子在自己心脏上,只能是天方夜谭。

    别人还在说生态的时候,腾讯已经开始搭建局域网了。在中国,但凡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几乎都会用微信,而且一半的人每天会用上一个半小时。聊天,阅读,讨论工作,付钱转账,如今还可以扫码骑自行车,入睡前看一眼微信,起床后再扫一眼,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

    微信公众号已经是局域网的雏形,没有超链接,不能跳出应用外,内容全部托管在腾讯服务器,视频、广告都由腾讯提供服务。

    郑岱说,微信在做的小程序,已经在挖Appstore墙角,而在未来,微信还会做搜索业务,在微信里可以搜索到微信外的东西,“相当于在里面内嵌了浏览器”。

    微信的封闭生态,给腾讯带来了巨大的收益。2016年,微信等地方的信息流广告增长80%以上,广告也成了腾讯第二大收入来源。而且在微信生态里,哪怕强势如阿里也得服软,淘宝在微信里不得不变成一大段杂乱的字符。

    腾讯想做局域网,苹果也想。

    苹果叩响了移动互联网,在苹果手机上,大家可以运行各类APP,而无需费神去打开网页,点击链接。“APP”这三个字母养活了一大批人和公司,但他们不想让用户流动,他们想让用户留下来,恨不得能在自己这里完成衣食住行甚至生老病死。…

    2017-04-20
    4401
  • 诺基亚近日推出6款新产品,将增强和16家公司合作,VR领域发力明显

    据诺基亚官网报道,诺基亚发布一系列新产品以及应用,以提升VR相机OZO功用。其中包括OZO+VR相机、OZO Creator、OZO Live、Deliver、Player SDK、 Audio。诺基亚在报告中特意提到VR领域的全球合作伙伴,可以看出诺基亚正在VR相机及VR其他领域的发力。 新产品及应用方面,诺基亚推出了OZO+专业用的VR相机,将原始图片整合进VR场景的工具OZO Creator ,产出三维全景专业体验的广播平台OZO Live。 深度处理VR场景真实化并实现低宽带(更容易普及用户)的软件处理器Deliver。针对源代码更流畅实现VR内容顺利重播的Player SDK,面向智能手机、相机制作商的3D纪录工具 Audio。

    值得注意的是,诺基亚的OZO Creator在立体场景上做了动态范围的扩展、颜色清晰流畅度的提高,现在OZO Creator新增实现MR(混合现实)技术功能。VR场景延伸方面,在格式延伸、深度位移、空间音频方面做了提升。

    在合作公司方面,诺基亚特别提到了VR领域包括3stage、Ideal Systems、Harmonic、Accedo、Harmonic、CICC、优酷等16家公司。

    音视频VR制作方面,Nibiru则在商业、教育、游戏等领域与OZO VR平台合作提供音视频制作支持。优酷平台将扩展格式,支持OZO Player SDK,为用户提供VR视频产品。China Interncontinental Communication Center(CICC)与诺基亚合作OZO平台制作和发行VR音视频。VR直播方面,Ideal Systems在亚洲国家有超过10个广播视频整合办事处, 为APAC(亚太经合组织)提供服务,Ideal Systems租赁诺基亚的OZO VR相机,Ideal Live平台由OZO Live提供技术支持。OZO支持合作伙伴LiveLike平台现场直播的VR体育广播和赛事。内容付费方面,Primestream支持360度的浏览内容,支持OZO VR平台用户内容交付及创建。Qello会支持OZO Creator技术内容,并在OZO VR平台面向消费者的计费服务。

    诺基亚新产品的定价方面,OZO 相机40000美元,Creator软件每年使用费1499美元。OZO Live 的价格是199美元,以及免费为创作者提供的OZO Live版本,创作者可以将视频发布到Facebook和Youtube 上,不过免费的东西总是有缺陷的,上传的到线上的视频效果只有2D。

    关于诺基亚VR的生意啊,此前诺基亚总裁说过,VR是诺基亚重塑自我的机会,除了此次发出VR新应用系列产品,此后还有更多值得关注的。…

    2017-04-20
    52015
  • 也许是第一次,小米发布了一款激动人心但还无法量产的手机

    别害怕,小米6还是买得到的,只是其中一款配色无法量产。

    4月19日,小米公司发布了小米6旗舰手机。该手机标配6GB内存,病搭载骁龙835处理器。这也是高通骁龙835处理器在中国的首次发布,这款芯片价格也相当昂贵,成本比骁龙625高了310%。在多款配置价格走高的情况下,小米还是把价格控制在了3000元以内,6GB+64GB售价为2499元,6GB+128GB版本售价2899元。

    骁龙835芯片是目前全球第一款10nm商用芯片,记成超过30亿个晶体管,性能较强,功耗也低。雷军将这款手机和三星S8、华为P10等同级别手机相比,搭载835的小米6跑分成绩较高。

    从配色上来看,和行业内黑、白、金的常规配色相比,小米6此次在外观上较有特点。除了黑色、白色两个版本外,小米6 还推出了宝蓝色版本,搭配不锈钢金属边框,采用四曲面玻璃。

    外观上,雷军表示因为大部分人喜欢5.15寸的卧感,因此还是采用了5.15寸屏,取消了3.5mm耳机孔,统一采用type-c接口,无孔式指纹识别。此外,所有手机上的孔都采用了防泼溅设计。

    雷军介绍,近几年小米在工艺上做了许多探索,首先是2015年发布了3D曲面玻璃的小米Note,2016年发布了3D陶瓷机身的小米5、双曲面柔性屏的小米Note2以及全陶瓷机身的小米MIX。“在过去几年,手机公司死了几百家”,雷军表示,只有创新才能存活下来。

    此次小米6则基于之前的工业设计经验,推出了亮银探索版本。为了让这款手机达到纯银展示效果,必须采用四曲面玻璃和绝对有光泽的不锈钢材料。但是,这款手机的工业要求极高,需要在真空的环境中才可以制造,混入一颗灰尘都会让整面玻璃报废,截止到发布会也没有最终实现量产。目前只能买到白色、黑色和宝蓝色版本。

    功能方面,小米6使用了2X2双路WiFi,可以保证在室内接受信号没有死角,下载速度和上一代相比快了100%。采用护眼屏,由国家眼科工程中心权威认证,针对夜晚使用特别优化。可以降低蓝光辐射,屏幕最低亮度降低78%,保证弱光使用不刺眼。

    除了小米6以外,小米还发布了小米6的陶瓷尊享版。雷军介绍这是由于亮银版还未最终实现量产,就设计了这款陶瓷机身的小米6,采用四曲面陶瓷,售价2999元。4月28日10点在小米商城、小米之家、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渠道首发。

    雷军还在发布会上回顾了小米在近期所取得的一些成绩。截至目前,小米拥有4043件专利,其中海外1887件,中国53%,海外47%。仅仅过去一年就获得了3326件专利,这个指标意味着今年、明年、后年,小米获得的专利数都会持续增加。

    在国际化方面,小米在多个国家挤入前五名:印度排名第二、乌克兰第三、印尼第三、缅甸第三、以色列第四,总共进入了20多个国家。

    雷军承认,“过去小米遇到了增长的压力,原因在于小米之前高度专注线上电商,只有电商才能帮助小米实现高性价比”。但是电商只占商品零售总额的10%,手机行业方面大约在20%左右。

    2016年2月开始小米开始尝试线下零售,4月8日小米进入CBD,开了世贸天阶店。小米之家上海大悦城店是全国所有店中销售额第一,雷军预计,小米之家下一个目标是在一二线城市的三年内开1000家店,五年之内小米之家线下零售收入突破700个亿。…

    2017-04-19
    2900
  • 在交互设计过程中,你需要持续关注的五个问题

    在从事交互设计工作的时候,我们心中总是会有类似于这样的疑问,比如说:工作从哪里开始;在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针对过程中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最终的交互设计成果,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等。

    交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产品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交互设计师需要将团队每个成员,尤其是产品经理、项目经理脑海中的不可视产品印象,提炼出来,形成一个具体的、可视的产品。因此,完成交互稿的过程就是将大家心目中的印象映射到交互稿中,满足团队成员(主要是产品经理)对产品的预期。

    因此,在需求讨论和交互稿评审与修改的过程中,交互设计师与团队成员的沟通,明确产品的特点,并逐渐修改之前的设计,直至最后完成交互稿等就显得格为重要。

    在沟通需求与完成交互稿的过程中,有以下问题要确认并持续关注

    一、明确目标用户

    谈到目标用户,很多人都只是停留在“一类人”上面,而没有对这“一类人”进行区别分析,“一类人”中也有主有次,需求也有核心需求与边缘需求。如果没有对用户进行区别对待,误将次要目标用户的边缘需求作为设计重点,整个产品的设计就会出现严重的偏差,肯定与产品经理的预期不符。

    目标用户是我们对所有用户的统称,目标用户中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所具有的权限、所关注的页面重点元素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一个移动应用APP的运营数据的展示,就会出现不同角色目标用户,可细分为运营人员、开发人员、管理层等等。不同的角色关注点也是不一样的,运营人员关注的是每一天的数据以及活动对APP的用户增长、活跃度的影响等等;开发人员更多的关注是产品的性能,以及用户的体验等等;而管理层会更多的关注用户总量,效益等等。因此,在设计产品页面时,要兼顾到所有的用户,满足不同角色的需求,但要以主要用户为主。若出现严重的冲突时,设计要偏向于产品的主要用户。

    明确目标用户的目的在于确定目标用户的不同角色,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信息重点,进一步明确主要的目标用户与次要用户。真正剥离出主要用户的核心需求,聚焦主要用户的需求痛点,并进行设计,才能完成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设计。

    另外,明确目标用户,还可以获得其他方面的辅助信息。例如,目标用户的身体特征、心理期望、所使用的设备参数等等,用好这些信息,也能完成有亮点的交互设计。

    二、使用场景

    产品的使用场景对产品的交互方式有很大的影响。细化产品的使用场景能够在特殊环境下给用户极致的用户体验。这方面大家都知道的案例,是网易云音乐的跑步FM模式。虽然网易云音乐是音乐应用的较晚入局者,但是其凭借跑步FM模式圈了众多拥趸,引来其他音乐应用纷纷效仿。

    使用场景是用户体验产品的重要因素。对于同一个需求,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三、 业务逻辑

    在这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年代,交互设计也是很多人都能做的。但是,能做不代表能够做好。对于产品经理提出的需求,最佳的解决方案就呈现在用户对产品的操作过程中,即产品的业务逻辑。

    业务逻辑,简单来说就是在怎么做事(how to do)。比如你想买一件衣服,从搜索、到确定付款、再到售后服务,在整个目标活动下的整个动作流程,可以说是业务逻辑。

    理清业务逻辑有助于实事求是的整理出产品的功能流程,避免陷入先入为主以及自以为的误区。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对于不同的行业,其所具有的行业规则、术语、硬件设备信息、技术实现逻辑等都是不同的。充分了解产品的业务逻辑,不仅仅能够更好的理解产品背后的需求,同时能够更好的与团队成员、甚至是甲方更好的沟通,也能更好的完成交互设计。

    四、页面重点元素

    一个页面往往面对成千上万的用户,所以会有很多页面元素以及功能入口。但是,一位用户打开一个页面,却往往只关注页面中的一个功能,或者一小块区域,即页面重点元素(重点功能)。在多数情况下,用户进入一个页面是奔着一个目标。因此,明确页面的重点元素(重点功能),将其作为页面交互设计的着重表达,突出重点元素,弱化次要元素,使页面元素布局详略得当,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

    页面重点元素,是在与产品经理沟通与对业务需求详尽了解之后确定的。在制作交互稿之前,需要完成信息架构与功能流程,功能流程中所涉及的功能就是页面的重点元素。或者,询问产品经理,这个页面是干什么用的。通常情况下,产品经理只会说出一个功能,即重点元素。

    如图,个人信息、账单预览以及安全信息是页面的重点元素,因此在页面布局上进行了特异处理,与下面的已开通服务列表形成视觉上重点与次要元素的对比,包括增大元素面积、图形化处理、色彩特异处理等。

    五、 数据量

    数据量是页面中变动量最大的元素。不同的数据量对页面的显示、功能、布局都有很大的影响。当数据为空时,页面就是特殊页面,需要考虑是页面错误,还是数据为零,并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恰当的提示;当页面数据量过少时,要考虑页面太空的视觉影响;当页面数据量太多时,要考虑分页、筛选、搜索等功能的添加,以满足用户查看数据的需求。

    以上所讲述的交互设计过程中的相关问题,都会最终影响到产品最后上线后的效果。因此,设计人员对于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不断考量,就可以尽最大努力将问题在开发之前就解决掉。

    交互设计的工作是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统一的产品体系,所有的思考、设计都应该以提高整个产品体系的用户体验为前提。因此,认真对待交互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设计环节、每一个问题,是提高交互稿质量的基石。过程中的问题很多,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并解决。…

    2017-04-18
    4602
  • 尼尔森:中国的白酒市场从渠道驱动转型为消费驱动

    编者按:尼尔森的市场调查报告发现,中国的酒业营销转型需要从渠道驱动转为消费者驱动,通过大数据精准营销,大平台彼此成就,沟通消费者意见领袖放大消费体验传播,白酒市场甚至可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著名的市场调查公司尼尔森(Nielsen)发现,随着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消费升级已成为中国白酒市场的主要动力。

    尼尔森在最近的成都春季糖果与葡萄酒交易会上发布了2016-2017年度中国酒类市场最新报告,对中国白酒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综合分析。

    “中国经济进入新的正常时期,经济发展逐渐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随着消费成为经济的主要动力,快速消费品牌的竞争也在加剧,在酒水市场中也是如此,“尼尔森中国区总监俞妮妮说。

    余先生补充说:“我们看到,产品创新、精准营销和渠道扩张是新兴白酒市场的三大增长动力。

    纳尔逊数据显示,与三年前两位数的负增长相比,目前酒水市场处于回升阶段,2016年商店和超市渠道的白酒销售额已经有了4%的销售增长。从酒精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去年喝酒的人中有51%的人开始喝白酒了。其中,二十六至三十五岁之间的消费者在白酒上消费的最多。

    产品创新驱动酒消费

    随着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的成熟,消费升级是市场增长的关键推动力。尼尔森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三分之一的中国消费者想尝试新产品,65%的市场增长来自于新产品的购买。尼尔森研究表明,包装是吸引消费者购买新产品的关键因素。成功的酒类包装的特征根据产品的类型而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针对特定消费者群体的强大而简单的配色方案和独特设计有效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产品创新驱动酒消费

    据尼尔森说,尽管电视也是重要渠道,数字广告对于接触中国酒水消费者来说是越来越有效的途径。在高级企业或政府职位工作的消费者可能会在互联网上看到更多的广告。49%的中产阶级消费者和55%的高级白领在互联网上看到酒类广告。

    不过网站的类型也有明显的影响; 与其他类型的网站相比,在线采购平台和视频网站上的酒类广告更有可能接触到中产阶级消费者。这显示了在特定消费者群体和特定媒体渠道上精确定位广告的重要性。

    地理和平台优化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城市和平台的选择是白酒品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Nielsen调查的2000多个城市中,在增长潜力最大的城市,品牌应考虑当地的市场容量、零售渠道的数量和人口的组成。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正在寻求购买更多优质的产品,”Minnie Yu说。“关于酒水市场,应注意新产品创新,因为消费者将直接与您的品牌进行互动,另外,精准营销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并与潜在消费者在线互动的明确选择。实地执行,确定关键地理位置和销售平台对于酒水品牌的优化分销以及最终推动销售增长至关重要。…

    2017-04-18
    4400
  • 国内外巨头加码云大战,“小清新”网易也要云上升级

    “云”上的战争近来有白热化的趋势。不仅各大BAT加码,万达等非互联网公司入局,一直以低调和“小清新”著称的网易也坐不住,要进行云上升级了。

    据界面报道,网易预计在今年5月将各大云产品打包成网易云对外推出,以全新的统一形象面对消费者。成立19年,网易似乎一直更擅长做C端产品,如今升级云市场战局,尝试加码B端产品,不知能否像网易云音乐和网易电商那样带来惊喜。相比其他几家互联网巨头,网易云是在2015年才正式走向市场,看起来似乎有些姗姗来迟。

    但早在2006年,网易就成立了杭州研究院。截至去年年底,该院已有1200多名互联网技术人才,构建的互联网技术体系包括各种云计算技术,同时在全国多地有自建BGP机房和全球30多个网络节点。

    2015年,意识到企业级云服务市场的成熟,IM即时通讯已经成为企业级服务中的刚性需求,网易宣布推出即时通讯服务PaaS平台网易云信,正式进军云市场。

    到2016年下半年,在网易云这一框架下,网易推出了七大场景化云服务产品,开始大规模布局云计算领域。这些产品包括网易蜂巢(Docker容器云)、网易云信(IM即时通讯云)、网易视频云、网易云捕(质量跟踪平台)、网易易测以及网易七鱼(云客服)和网易易盾(反垃圾云服务),其旗下的各个场景化云服务产品都有自己的官网和独立品牌。

    所谓的场景化云服务,大致是基于基础云服务,给企业提供不同场景的解决方案。比如说网易云信提供的是即时通讯云服务,网易七鱼面向的是智能客服云,网易易盾致力于反垃圾云服务,而网易视频云则聚焦于当下火热的直播。

    网易选择从这一块市场切入,依然和CEO丁磊讲“情怀”不无关系,正如其所言:“网易云产品的推出,要解放全中国千千万万的程序员,让他们过上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幸福生活。”

    举个例子来说,“调试”和“上线”是每一个软件/App 面临的标准流程,这对于初创团队是个几乎绕不过的坑。在虚拟机环境搭建中,微小的改动都可能导致整个过程无限反复,耗时巨长。在网易看来,网易蜂巢就是填坑方法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用容器技术搭建了一套标准的 App 测试、上线流程,搭配全程傻瓜服务,这样程序员就不需要来回多次编写程序。

    传统云服务分为IaaS、PaaS和SaaS三层,分别为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从功能上来看,网易云重点提供Paas和Saas服务,避开已成红海的IaaS领域,有助于和阿里云、亚马逊AWS在布局上形成差异。后两者主要通过IaaS建设基站,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给企业、开发者提供存储和数据分析等服务。

    从目标用户来看,网易云主要面向创业团队和互联网应用。其旗下的各类互联网产品基本上都依靠其本身的云服务,比如网易新闻客户端,网易云音乐,网易云课堂,MOOC等都在使用网易云产品的服务,内部产品使用比例高达90%。比如在内容安全方面,网易易盾最早起步于网易邮件反垃圾系统,现在扩展到文本、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检测过滤。从今年开始,网易云计划继续深耕场景化云服务,并聚焦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三大领域,上线更多产品。

    各大玩家入局

    最近两年,云服务已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的“捞金池”。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自己的公有云服务,如今更是有加码的趋势。

    几乎没有互联网巨头愿意放弃云计算这块蛋糕,继阿里、腾讯、百度之后,在C端市场创造了神话的互联网玩家们,如今已悉数涌向了企业级市场。同时,国内的三大运营商、华为等也对云计算虎视眈眈。这一现象并不是只存在于中国市场。在国外,亚马逊、微软、谷歌等早已入场,甚至市场份额已经超过IBM、思科、甲骨文等从B端市场赶赴云计算领域的玩家。

    互联网巨头们进入云计算的逻辑是,可以将自己十几年的技术积累对外开放。比如阿里云在金融、电商方面的优势,腾讯的游戏云和移动云,百度在人工智能上的布局,网易利用的则是自身在即时通讯、反垃圾、直播等方面的优势。

    从市场份额上来说,国内的云计算市场,阿里云排名第一,随后是腾讯云和天翼云。而国际市场上,亚马逊的AWS则占绝对优势。但随着其他巨头加码,企业份额差距有不断拉近的趋势。

    把眼光放到国外,《财富》报道称,公有云市场目前已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包括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谷歌云平台。但甲骨文表示不服,其联席 CEO 马克·赫德认为,甲骨文的数据中心效率更高,因为它们运行甲骨文自家的硬件和强大的数据库,所以仍有机会胜出。

    再看看国内,为了让企业和开发者快速获取AI能力,百度云近日和NVIDIA合作发布了国内第一个公有云上基于虚拟化的托管集群——百度云深度学习平台。一直不温不火的百度云暗示,如今风光的不一定就能笑到最后。其总经理尹世明强调,目前国内的云采纳率还很低,远没有到“血拼”的程度,要等到未来3-5年,才会有更为清晰的竞争态势。“云市场竞争是一场马拉松,现在来看发展有先后,但在巨大的机遇和市场面前,现在的差距并不能决定长远的市场格局,百度云的机会仍然很大。”

    华为在近日举行的分析师大会上宣布,将“走一条不同的公有云发展道路”。并要在公有云领域坚定地走下去,在5年时间内,完成数字化转型。其神秘新组织公共云服务业务部门Cloud BU也在会上浮出了水面,华为表示将为该部门招聘逾2000名员工,扩大云计算业务。同时Cloud BU业务范围横跨运营商、企业、消费者业务三大板块。

    除了互联网巨头和硬件商,万达最近也表示看好中国云服务市场前景。考虑到万达自身业务发展的刚需,其计划和IBM联手进军公有云市场,并表示此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私有云方面的研究工作。

    各大巨头之所以都不愿意放过云计算这块蛋糕,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市场真的很大。近年来,全球云计算都在迅猛发展。《2016年中国云服务及云存储市场分析》显示,2016年中国云服务市场规模超过500亿元。这个月初,工信部指出,到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预计达到4300亿元。

    随着云服务市场中的玩家和资金越来越多,如今的云巨头与其他玩家的差距可能会逐渐缩小,产品也将随着市场的成熟日益趋同。为了留住客户和市场份额,提供生态和打造品牌或许会是一个好的打法。IDC就认为,市场竞争的下一个阶段将是生态系统的竞争。这或许也是网易打包各大产品,推出全新统一形象的原因。通过树立统一的品牌形象,无疑将有助于随后进一步建立生态。…

    2017-04-18
    3701
  • 10个步骤,了解新手入门过程的设计原则

    1. 关注用户目标

    我们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我们用户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使用我们的应用程序?(例如:Whatsapp的目的是将用户与他们的朋友连接起来。)用户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通常需要完成一些额外的、无关的任务(这里指新手引导),甚至会导致我们远离真正的目标。所以,这些入门步骤应限制在最低限度以内。

    2. 创建旅客地图

    接下来是创建一个用户实现目标必须采取的路径。这里要专注于“首次打开应用”、“创建配置文件”或“选择您的第一个联系人”等关键时刻,以及最后一步且是最重要的一步——用户实现其目标的时刻。

    3. 剔除无用的内容

    每个步骤,都应将用户的输入成本降至最低,并详细解释为什么需要那些必填信息。除此以外其他一切内容都应该可以在之后展现。在这一步中,我们只应关注用户目标,只要用户完成入门就能返回到应用程序。用户的目标不是在其个人资料中添加头像,或填写其位置或创建个人资料等等。

    尽可能晚一些让用户创建账户,注册通常只是为了能将我们已有的数据链接到配置文件,并使其在各种设备中同步使用。但是为什么用户需要创建一个空白的帐户呢?(一开始本身就没有数据不需要配置不需要同步)

    头像、位置、身高等详细信息在新手入门时并不重要。也许这些信息可能是有用的,但在用户初次使用时它们没有必要占据一个重要任务环节。

    4. 逐一介绍功能

    大多数时候用户专注于一个功能,但如果我们想要介绍更多功能该怎么办?让我们来看看Medium应用:我们的主要目标是阅读文章,但另一方面Medium也允许我们去撰写文章,我们不想向仅对消费内容感兴趣的用户解释如何撰写文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创建一个应用规则——定义出我们正在面对的用户对象,并给出恰当的指示。

    5. 提供交互性

    我看到过太多的新手入门完全脱离应用程序本身的案例。静态文本是介绍功能和解释我们应用规则最不吸引人的方式。相反,我们要尝试利用应用程序的机制本身,使用已设计好的界面解决方案会是一个好方法。

    6. 解释你为何需要它

    没有人喜欢浪费时间填写长表单和阅读入门指示,不幸的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是不可避免的。为了缓解用户的抵触情绪,我们需要让用户知道哪些明确信息是必填的,一个好的解释将能够降低用户直接关闭该应用程序的可能性。

    7. 允许用户直接体验

    不要强迫任何东西,有些用户喜欢自己探索,应确保总是有一个“跳过”按钮可见。这样能让探索型用户玩得开心,同时也有助于已经知道此应用程序的用户直接进入使用界面。

    8. 为不同目标的用户量身定制新手入门

    这一步是游戏设计师所熟知的,某些功能专属于高级用户,应该只展示给他们(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被其他所有人使用)。因此,用户将有一个不太陡峭的、更长的学习曲线,不会受可选展示的内容影响。

    Evernote通过简单地询问用户来识别用户目标。

    9. 利用空白页面

    如果应用程序以空白的方式开始,可以尝试使用它来帮助用户了解你的工具。一个好的建议是展示受大众用户欢迎的内容或创建一些样本数据。

    10. 与用户1对1地对话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与您的用户谈话!经常谈话。没有比1对1对话更好的信息来源方式。你会惊讶于他们如何使用你的应用程序,以及在应用程序中他们的问题有多么不同。

    总结

    做新手入门是一件困难且微妙的事情,请花点时间尝试我文章中描述的原则,并确保考虑用户。你发现的很多问题也许难以解决,但是可以继续努力获得更好的产品体验!迭代中修复问题是每个设计过程的必经环节。每一个阶段你都会看到改进,这是我们做产品最大的动机。…

    2017-04-17
    4201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