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简称“甬”,是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宁波辖海曙、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奉化6个区,宁海、象山2个县,慈溪、余姚2个县级市,全市陆域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969.7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城镇化率)为79.9%。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452.8亿元。
宁波位于东经120°55’至122°16’,北纬28°51’至30°33’。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
一、行政区划和区域面积(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
行政区划:宁波辖海曙、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奉化6个区,宁海、象山2个县,慈溪、余姚2个县级市。共有74个镇、9个乡、74个街道办事处、756个居民委员会和2146个村民委员会。
区域面积:全市陆域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3730平方公里。全市海域总面积为8355.8平方公里,根据2018年海岸线动态监视监测数据,岸线总长为1678公里,约占全省海岸线的四分之一。全市共有大小岛屿611个,面积277平方公里。
二、自然地理(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
地理位置:宁波位于东经120°55’至122°16’,北纬28°51至30°33’。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
地貌结构:宁波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市区海拔4-5.8米,郊区海拔为3.6-4米。全市山地面积占陆域的24.9%,丘陵占25.2%,台地占1.5%,谷(盆)地占8.1%,平原占40.3%。
气候条件:宁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全市常年平均气温17.5℃,平均气温以七月份最高,为28.9℃,一月份最低,为5.7℃。常年平均降水量1539毫米,五至九月降水量约占全年六成。常年平均日照时数1716小时。
水文状况:宁波拥有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的甬江,以及余姚江和奉化江等河流。余姚江发源于上虞区梁湖;奉化江发源于奉化区斑竹;余姚江、奉化江在市区“三江口”汇成甬江,流向东北,经招宝山入东海。
三、人口状况(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
常住人口: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977.7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城镇化率)为80.9%。
户籍人口:截至2024年底,全市拥有户籍人口624.4万人,其中市区318.5万人。按性别分,男性305.5万人,占48.9%,女性318.9万人,占51.1%。2024年全市出生33202人。人口出生率为5.33‰,死亡率为6.40‰,自然增长率为-1.07%。 2024年全市人口净迁入28988人,净迁移率为4.65‰。
婚姻状况:2024年全市共办理居民结婚登记32286对,其中内地居民结婚登记32147对,涉外及华侨、港澳台居民结婚登记139对。办理离婚登记15013对,其中涉外及华侨、港澳台居民离婚登记21对。
劳动就业:2024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6.8万人,8.2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完成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2.1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9%。
四、经济发展状况(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
综合实力
地区生产总值: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147.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4%。
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8637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26171美元)。
财政收支:2024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359.3亿元,比上年下降0.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90.5亿元,增长0.3%。全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30.4亿元,下降0.2%。
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2024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51.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882.7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813.9亿元,增长5.0%。三次产业之比为2.5:43.4:54.1。
经济主体结构: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在册市场主体142.2万户。内资企业57.6万户,注册资本(金)6.4万亿元;其中私营企业54.4万户,注册资本(金)4.7万亿元。全市累计在册个体工商户83.1万户,资金额937.9亿元。
农业、农村
农业生产:2024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69.2亿元,比上年增长3.7%。粮食播种面积179.2万亩,增长3.8%,粮食总产量76.6万吨,增长2.1%;猪牛羊禽肉产量10.0万吨,下降2.7%;禽蛋产量3.7万吨,下降4.8%;牛奶产量4.2万吨,下降4.6%。
农业产业化:2024年新认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7家,累计395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2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75家。新增省农产品加工基地(园区)3个,累计6个。新增2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认定名单、11个省“土特产”名品,累计分别为3个、32个。新增13条省级“土特产”全产业链、11个省 农业品牌目录。完成121个现代设施农业项目建设。
和美乡村:2024年全年新增省级新时代和美乡村512个、未来乡村50个,累计分别达到952个和125个,新增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3个,累计38个;新增市级艺术赋能村55个,累计156个;新增市级“一环十线”美丽乡村风景线4条,累计8条。
农业旅游:2024年全市新增1条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旅游行精品线路;打造“四季甬味十桌百鲜”特色农家菜品牌;举办86场次各类农业农事节庆活动。全年全市农家乐休闲农业营收38.6亿元,接待游客3434.5万人次,带动12800户农户增收。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254.0亿元,比上年增长7.7%。分企业类型看,规模以上大、中、小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6%、11.1%和6.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7%;私营企业增长9.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4%,外商投资企业增长11.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25646.5亿元,增长7.0%,其中出口交货值4247.1亿元,增长10.7%。
工业效益: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利润总额14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0%;完成利税总额2298.0亿元,增长3.7%;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为85.8元,营业收入利润率5.3%。
工业行业结构: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增加值占比前十位的行业共实现增加值410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78.1%。有14个行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其中汽车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28.2亿元。
建筑业:2024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30.4亿元,比上年下降5.9%。截至年末,全市共有资质建筑业企业1673家,其中特级17家,一级303家,二级533家,三级及以下820家。
服务业
商品销售:2024年全市商品销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1.0%。其中限额以上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1.2%。分商品类别看,石油及制品类、化工材料类和金属材料类销售额分别增长25.6%、17.2%和10.8%。
商品零售:2024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7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1.2亿元,下降 2.5%。
银行业:202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6608.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5%;本外币贷款余额42586.2亿元,增长11.7%。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68家。
证券业:2024年全市完成证券成交总额14.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额7.6万亿元,增长20.9%。年末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346.2亿元,增长44.6%。继续实施“凤凰行动”宁波计划,全年新增境内上市公司2家,完成首发 (IPO) 融资7.8亿元,年末境内上市公司总数达122家。
保险业:2024年末全市共有市级及以上产险机构31家、寿险机构26家、专业中介机构81家。全年完成保费收入557.4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全年提供风险保障71.9万亿元,增长9.8%。全年赔付支出226.5亿元。
交通运输:2024年全市完成全社会货运量9.5亿吨,比上年增长8.7%,货物周转量5928.2亿吨公里,增长11.0%。全年完成全社会客运量10004.7万人次,增长8.6%。
铁路运输:2024年全市完成铁路货物运输量3634.8万吨,增长4.5%;铁路客运量6422.0万人次,增长11.1%。
公共交通:2024年末全市共有公交标准运营车辆9465标台,比上年下降3.2%;运营线路1245条,增长0.2%。全年轨道交通完成客运量38807.6万人次,增长5.4%。年末全市共有出租车5992辆。
航空运输:2024年全市完成民航货邮吞吐量16.9万吨,增长18.1%;民航客运量1473.3万人次,增长14.2%。
房地产业:2024年全市完成房地产投资1873.2亿元,比上年下降15.6%。房屋施工面积6687.4万平方米,下降30.1%;房屋竣工面积2073.6万平方米,下降30.2%;商品房销售面积796.3万平方米,下降11.7%。
会展业:2024年全年举办各类会展项目205个。其中,举办展览71个。展览总面积135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会51个。宁波国际会议中心共举办会议134场,参会人数达到5.51万人。年度获“中国十佳会展名城”等荣誉称号。
旅游业:2024年末全市共有4A级以上景区37处,其中5A级2处;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10处,其中国家级1处;星级酒店61家,其中五星级21家。
内外联动
口岸进出口:2024年宁波口岸完成进出口总额25448.0亿元,比上年增长6.1%。
自营进出口:2024年完成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14202.5亿元,增长11.1%,其中出口9455.3亿元,增长14.1%;进口4747.2亿元,增长5.6%。进出口占全国比重为3.24%。全年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9万家。全年完成对共建“一带一 路”国家进出口额6748.3亿元,增长11.3%,其中对中东欧国家进出口额561.3亿元,增长11.2%。全年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额达3707.6亿元,增长11.3%。
跨境电商:2024年全市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708.9亿元,增长14.3%。全年完成网络零售额3875.4亿元,增长13.2%。全市数字交付贸易进出口235.4亿元,增长5.0%。
服务贸易:2024年全市完成服务贸易进出口1238.9亿元,比上年增长41.3%。其中,出口645.1亿元,增长33.1%;进口 593.8亿元,增长51.5%。
利用外资:2024年全市批准外商投资项目数501个;实际利用外资31.2亿美元,同比下降33.5%。至年末,累计有75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来甬投资162个项目(分支机构)。
对外合作:2024年全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448家,比上年增长27.6%。对外投资备案额59.5亿美元,增长4.6%。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8.1亿美元,下降7.0%。
国内合作:2024年全市国内招商实际到位资金2270.8亿元,同比增长6.9%。全年全市落实财政对口支援资金50301万元,实施援助项目66个。
创新转型
创新成果:2024年全市完成专利授权量71425件,其中发明专利12593件。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7.9%,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2.7%。2024年全市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39.3%、48.9%、34.8%和31.8%。
创新投入:2024年全市地方财政科技支出22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费用692.4亿元,增长8.1%,2023年宁波市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投入强度3.08%,比上年提升0.14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2024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16家。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8%、11.7%、8.0%和13.8%。
人才建设:2024年全市集聚新来甬大学生35.31万人。新增博士1882人,硕士14904人。新增省级以上博士后工作站31家,累计389家。新增高技能人才8.1万人,累计达71.6万人;新建技能大师工作室15家,累计160家;全年全市完成技能人才培训35.3万人。
五、居民生活(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
居民收入:2024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80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3%,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3.7%。按城乡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110元,名义增长3.7%,实际增长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03元,名义增长5.9%,实际增长5.3%。
居民消费:2024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8366元,同比增长6.3%。按城乡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3285元,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385元,增长7.3%。
居民储蓄:截至2024年末全市住户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6255.5 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市场物价:2024年宁波市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涨幅较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2024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2024年12月宁波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8.2%。
六、社会事业(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
教育:2024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34所,在校学生总数 150.0万人。其中,在甬高校15所,在校学生25.5万人;普 通高中91所,在校学生11.7万人;中职学校32所,在校学生 5.6万人;初中252所,在校学生25.2万人;小学374所,在 校学生57.9万人;幼儿园859所,在校学生23.9万人。
文化:2024年末全市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国有博物馆 (纪念馆)2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8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项目555项。年末有线电视注册用户230万户。全年新增”15 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269个、城市书房36家、文化驿站43家, 累计分别1584个、97家和71家。
体育:2024年全市共举办全国性以上赛事55项。宁波运动员共 获3个世界冠军、3个亚洲冠军、56个全国冠军。其中宁波 市11名运动员参加巴黎奥运会9个项目比赛,获得1银4 铜共5枚奖牌,奖牌数位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参赛人数、 参赛项目数均创历届最高。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地设施 30900个,总面积达3089万平方米。
卫生:2024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291家,医院(含妇保 院)225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含妇保院)10家,三级乙 等医院(含妇保院)15家。按年平均常住人口统计,每千 人床位数、卫技人员数、执业医师(含助理)数和注册护士 数分别达到5.2张、9.8人、4.1人和4.2人。
城市建设:2024年,建成鄞州大道快速路、中横线快速路一期,新增快速路 网17.2公里,贯通“断头路”43条,拓宽“瓶颈路”9条,新增智 慧道路7公里、停车位33085个。新建成鄞州大道-福庆路和云飞 路综合管廊合计9.8公里,全市地下综合管廊累计建成53.7公里。 新增城镇污水管网140.9公里,提标改造市政老旧管网78.1公里, 改造雨污合流管网40.1公里。新增海绵城市42.7平方公里,建 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51.6%。新增绿地225公顷、城乡绿 道165公里、口袋公园(甬小园)63个、开放共享绿地150公顷。
社会保障:2024年末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医疗、失业、工 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51.8万人、532.6万人、345.9万 人、479.8万人和392.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 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94.8万人和295.6万人。截至年末累计 发行社保卡1037万张,社保卡金融账户激活率达69.7%。
慈善事业:2024年市县两级慈善总会募集善款10.9亿元,救助支出9.4亿元, 帮扶困难群众57.5万人次;截至年末市县两级慈善总会累计募 集善款达127.9亿元,救助支出107.3亿元,帮扶困难群众730万 人次。全年全市民政系统慈善机构募集善款21.5亿元,救助支出 15.3亿元,受助人数达167.1万人次。
七、市花市树
市花为茶花
山茶别名山茶花,耐冬,古名海石榴。属常绿灌木或乔木。山茶是中国传统名花,世界名花之一。因其植株形姿优美,叶浓绿而光泽,花形艳丽缤纷,而受到全世界园艺界的珍视。
山茶的栽培早在隋唐时代就已进入宫廷和百姓亭院了。到了宋代,栽培山茶花之风日盛。南宋诗人范成大曾以“门巷欢呼十里寺,腊前风物已知春”的诗句,来描写当时成都海六寺山茶花的盛况。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象晋《群芳谱》,清代朴静子的《茶花谱》等都对山茶花有详细的记述。到了七世纪时,山茶首传日本,十八世纪起,山茶多次传往欧美。
山茶在园林应用方面极其广泛。山茶树冠多姿,叶色翠绿,花大艳丽,花期长,值冬末春初开花。
市树为樟树
名称:樟树
科别:樟科常绿大乔木
别名:本樟、香樟、鸟樟、栳樟、樟仔
学名:Cinnamomum camphora(Linn.)Sieb.
特性:原产中国南部各省,日本、琉球及越南均有分布。
繁殖用播种法,春季为播种适期。
八、旅游资源
- 宁波经历了 7000 多年的兴衰,从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与外国城市的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鸦片战争后的贸易港口,您可以从多个方面看到其多元博大精深的文化。7000 多年的丰富文化:宁波经历了 7000 多年的兴衰,从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与外国城市的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鸦片战争后的贸易港口,您可以从多个方面看到其多元博大精深的文化。
- 佛教从印度传入后,宁波逐渐拥有丰富的佛教寺庙,如拥有 1700 年历史的阿育王庙、保国寺等,这为了解中国东南部的佛教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丰富的佛教文化:佛教从印度传入后,宁波逐渐拥有丰富的佛教寺庙,如拥有 1700 年历史的阿育王庙、保国寺等,这为了解中国东南部的佛教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 传承 1000 年的文学氛围:宁波的游人氛围自古以来就传承了下来。天一阁是中国最早的私人图书馆,存放着古籍和记录,洋溢着学术气息。方小儒、王阳明、黄宗熙等深奥的儒家学者都出生在宁波。在现代,诸如 1844·和艺艺术生活中心和猫城在宁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还有以“阅读”为主题的书店、旅馆和咖啡馆。
- 溪口和蒋家家乡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溪口以蒋介石先生的故乡而闻名于世。小镇依山川,东临武陵山,南接流溪河,北接雪窦山。岁月吹走了雪窦山上熙熙攘攘的喧嚣,只留下悠闲的青山和潺潺流水;蒋氏故居中浓浓的民国时期气息将您带回过去。数不胜数的典故,隐藏着蒋介石先生的生平故事。